Sunday, July 10, 2011

美國製造筷子出口中國被指“對美國的重大諷刺”

 近來,一則美國製造筷子出口亞洲的新聞被《時代》周刊評為"對美國的重大諷刺",更有美國網友指出:在20世紀60年代,我們製造所有的高科技設備,中國為我們生產筷子。但在2010年,中國為我們製造所有的高科技設備,我們卻在生產筷子。這個在佐治亞州的小小筷子工廠引發了人們對傳統加工行業的思考。

奇葩源於商業模式成功
美國市場上滿是"中國製造"的產品,但中國以及亞洲國家具有標誌性的筷子,卻有數以億計是產自美國佐治亞州的一個小鎮。去年11月佐治亞筷子生產公司(Georgia Chopsticks)成立,目前公司日產筷子達200萬支。

 阿梅里克斯小鎮曾經是佐治亞多種資源加工中心,近來經濟衰退伴隨著失業率上升,而筷子工廠的建立卻給這裡增添了一抹奇異的景象。當地官員曾表示,聽說要在這裡開生產筷子的工廠,他們很是驚訝,"在中國有幾百家筷子生產商,但在美國還很少聽說。"

 傑·李(Jae Lee)是這家筷子工廠佐治亞筷子公司的老闆,是一名韓裔美國人。從事外貿出口行業的他初衷是想做木材出口生意,即將佐治亞的木材賣給筷子製造商,然而,當他發現加工筷子所用木材必須軟硬適中,但是此類木材在中國較為稀少,而南佐治亞州有著豐富的白楊樹和膠皮糖香樹資源,很適合用於筷子加工,他改變了主意,"出口木材帶來的利潤就那麼多,然而加工筷子卻能帶來更多的利潤。"

 瞅准這一商機,李去年11月正式創辦筷子工廠,現在工廠每天的生產量已經達到200萬雙。 "我們的筷子主要銷往中國,但也有一些日本、韓國以及美國本土的訂單。"李說,"因為有大量這樣的需求,我們就可從中盈利。"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原材料進口國。但原木運輸成本高昂,並且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損耗材料的情況。在異地加工再將產品運輸到中國可以節約成本。當然,如果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話,我們在價格上是難以打敗中國本土廠家的。但如果只是一些簡單的加工,這種模式還是有利可圖的。"李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地區已擁有相當完備的木材建築、造紙行業和伐木產業。伐木與加工配套的成熟流程招來了不少訂單。李告訴記者,木筷前段工序的加工流程是原木-鋸板-蒸煮定色-烘乾定型-取料-磨頭-壓刨-開片-開條,最終形成半成品的木筷胚料,然後送到亞洲後會被2次加工、​​包裝,其中有近五成會用於加工成一次性木筷。這些工序放在亞洲人工相對便宜,但是需要花費高昂的木料進口費用,然而在美國加工成本卻會大大縮減。 "另外,人口約17000的阿梅里克斯鎮失業率達12%,因此勞動力充裕。在這裡建筷子工廠,不僅不愁找不到人,還可以為當地創造150個就業崗位。"李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大連一家日企一直是佐治亞筷子公司忠實客戶,多家中國筷子加工廠的負責人表示平時主要購買初加工的筷子,然後進行雕花上漆。 "今後會考慮從美國進口一些類似的原材料筷。"

 李對企業今後的發展頗有信心,他認為更多的機會還會到來,他正在醞釀製造中國牙籤。另外他還在計劃利用內陸港口,並通過鐵路來滿足運輸的需求,據悉這樣還會大大縮減運費。 "我認為中國企業應該放眼海外,而不僅僅是購買原材料。現在,我們是本地唯一的筷子公司。但我認為中國企業應考慮在其他地區也從事這項買賣。"

國內一次性筷子需求旺盛
 自財政部的相關信息表明,目前我國每年平均生產800億雙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億雙,國內消耗500億雙左右。事實上,是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 20世紀80年代,日本筷子生產商為節省成本,把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東北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才在中國普及開來。自那之後,隨著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生產國。

 在中國的筷子加工企業中,一次性筷子的加工製造往往佔據很大比重,因為一次性筷子對材料要求低,一般採用速生楊,工藝相對簡單,且成本低廉。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封裝的非一次性筷子每次清洗需要花2至5角錢,購買一次性筷子成本則低得多。記者調查發現,常見的21厘米或24厘米長的普通一次性筷子,一包3000雙,售價從一百元到一百七八十元不等,平均每雙成本僅為三五分錢。相比之下,送消毒公司清洗要比使用一次性筷子貴出六七倍。巨大的差價導致不少以低成本運作的小餐館無法放棄一次性筷子。

 而有關號召減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倡議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國是一次性木筷使用和出口大國,有數據表明,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耗費木材166萬立方米。 "如果把這些木材鋸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鋪滿3700個足球場。"商務部商貿服務司副司長張蜀東說。但是一次性筷子在國內的回收,幾近停滯不前。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副會長錢小瑜告訴記者,"我國每年一次性筷子產量為100多萬標準箱,其中木頭的一次性筷子接近50%。這些筷子幾乎全部未能回收。"

 巨大的環境和經濟壓力將一次性筷子不止一次地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然而國內需求始終不減,甚至越來越多的廠家將眼光投向海外。記者走訪了一些筷子加工企業了解到,以往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或多或少會從俄羅斯和其他國家進口加工木材。但是面對俄羅斯限制原木運輸的新法規和日益上漲的運費,廠家卻不得不另闢蹊徑。

 "這是個共贏的過程,只要中國人對一次性筷子的需求不減,我們就不會面臨訂單減少​​的尷尬。"李表示,"佐治亞的工廠負責將木材加工成筷子的雛形,之後大部分半成品都運往中國大連的一家日資工廠進行打磨和包裝。部分筷子會銷往日本和韓國。這種模式已經為許多廠家接受,未來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該公司現有僱員25名,李計劃再僱傭至少125人,以使日產量達到1000萬支。

 對此,美國媒體也同樣表示擔心。 《赫芬頓郵報》報導指出,在未來的阿梅里克斯鎮,人們或許再也看不到同野草一樣的楊樹和楓香樹。在網絡版的《時代》周刊上,也有網友留言說:"出於對環境和生態的考慮,中國早已禁止砍伐森林,同時還禁止了製造、出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

 美國經濟分析家指出,中國對日出口一次性筷子是最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為了發展經濟進行資源出口型的生產開發,資源過度開發最終導致環境遭到破壞。當年曾對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許多國家都是因為森林資源枯竭才不得不退出這一市場競爭的。然而美國卻在重演著這一模式,這不失為一種傳統加工業的正常流轉,同時也預示著經濟格局的變更。 (中國經營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