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瀑嘯
奧巴馬總統的醫療改革方案正付諸實施。此方案旨在於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
但根據我在美國從事臨床醫療十五年包括近十年作為主治醫生的經驗和思考,我認為以上目的必須通過主診醫生與患者之間良好的溝通才能達到。而這種溝通必然耗費該醫生很多時間,故亟需給予相應的報酬以資鼓勵。否則勢將難以為繼。
須知這種醫患溝通其實和律師與其當事人,或心理醫生與求診者的互動交談性質相似。既然律師和心理醫生均按時間收費,何以卻要讓主診醫生無償地付出自己的精力與時間,來和患者進行上述這種十分必要的溝通呢?何況,此種溝通期間,該主診醫生的醫護人員同事/夥伴也在崗位,並未停止各自的工作。其所在的醫療機構各種硬件,包括水電設施等無不均在正常運作,其相應的營運成本豈能忽略不計呢?
上面提到“無償”一詞,可能患者會不以為然:我已經付出了高昂的診金,主診醫生不是理應在診病時向我交待清楚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嗎?但常常是只向我簡單地講幾句便完事,前後可能才十來分鐘光景,要是詳細點解釋清楚,彼此之間的溝通不就好得多了嗎?
而醫生診病時,一般確實只用很短的時間扼要地向其說明:診視或各種檢查的結果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又屬何種程度(輕度,中度或嚴重等等),對此應如何處理。有關處理方法的利弊之類細節就不可能詳加介紹了。這是當前的現實,醫生均習以為常。
正因為此,上述醫患溝通十分必要。它實質上是讓患者參與攸關其自身安慰與利害的各種檢查,以及治療手段之抉擇,給予其本應享有的話語權。
為何讓患者參與其中非常重要呢?
這是因為:一來可以使主診醫生了解患者希望醫生採用現時最新醫療技術到何種程度;二來更可以使患者明白,某些手術或檢測手段不僅全無必要,而且往往徒然增加其身心痛苦和家人的精神及經濟負擔,而又未必能達致提高健康質量或延長壽命的效果。
例如,冠狀動脈做導管氣囊擴張,過程中所用的造影劑可能損害腎臟導致腎功能衰竭,以致或有可能需要洗腎。若然如此,則即使冠狀動脈打通了,亦不能充分發揮該患者術後以康復的心臟之正常功能,因為其他器官已經受損。
而一般老年人總以為,無論檢查或治療都應用盡一切可能動用的資源,醫療質量才會更高;其家人也往往傾向於認為:必須用盡一切手段,否則就會誤以為醫生未盡全力救治患者。
病人的心態都是竭盡其所有的一切以求康復或延長壽命。在面對是否做手術的問題時,又會基於其敢做手術的勇氣可能受稱讚,加上求生的本能,都會促使患者總是要求做手術。他們以為“不做白不做”,做手術是應份的,是其往昔辛勞工作換來的權利。
以上所有這些,都包含了極大的誤解。主診醫生需要作很多解釋才能說服之。在醫患對話中,醫生需要苦口婆心地反反覆覆講道理,尤其當患者家屬分處各地,電話上解釋就更花時間,遠不如直截了當地決定做手術,以代替繁瑣的解釋,故再有責任感的醫生也會對解釋工作感到厭倦,再有好心腸也會為之氣餒。
有鑒於此,必須改革現時醫患溝通的機制,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要向主診醫生為此項溝通付出的辛勞給予其應得的適當回報,以利於實現良好的醫患溝通,從而避免進行許多不必要的手術和繁瑣的檢查,達到真正降低醫療費用之目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