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會千方百計又或甚至花錢來換取一刻成名的機會,能夠當上報刊頭條及刊登一張半版大小的相片,本應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發生在一位本市的邱小朋友身上郤未必是一件好事。
四月廿二日星期日Orlando Sentinel(奧市日報)Section F副刊,刊登了邱小朋友的半頁大圖片,大字標題寫上”MOVING
TOO FAST?”(移動/進步得太快?)副題寫上:Sean Chew(邱顯豪)十一歲,為著及早成功,或會較同齡小孩早點失去童真…
充實的課餘學習
訪問稿內容談及這位六年級的邱顯豪每星期一練習網球,星期二、四、五學習功夫班,星期三練習小提琴,星期六往中華學校學習中文,而星期日往Florida Young Artists Philharmonic Orchestra(佛州青年交響樂團)採排。為拿取更好成績,需要每天在家中練習兩小時小提琴。“當我感受壓力時,我會更加努力。”邱顯豪說每天早上六 時四十五分起床,有時會溫習至晚上一時才往休息…。
訪問稿內容談及這位六年級的邱顯豪每星期一練習網球,星期二、四、五學習功夫班,星期三練習小提琴,星期六往中華學校學習中文,而星期日往Florida Young Artists Philharmonic Orchestra(佛州青年交響樂團)採排。為拿取更好成績,需要每天在家中練習兩小時小提琴。“當我感受壓力時,我會更加努力。”邱顯豪說每天早上六 時四十五分起床,有時會溫習至晚上一時才往休息…。
陳女士說當天記者要求邱顯豪接受採訪,以為只是一篇報導其學校的新聞稿,而訪問過程中所有關於邱顯豪於學校及學校的內容,郤換上了一篇專題探討一位十一歲 小孩似乎過度接受教育的特輯。陳女士謂台灣家庭向來以嚴厲教育下一代聞名,可是她與丈夫郤從來未迫使過兒子接受過量的課餘活動,相反地Sean必需完成每 天校內之功課,方可以練習他喜愛的網球、功夫和小提琴。至於童真方面,她說兒子亦有抽空打電玩,瀏覽互聯網等。她最不滿意報章標題形容孩子「過份活躍」, 她反問筆者縱觀美國許多家庭讓孩子自由發展式的教育,任由孩子們整天不是看電視,打電玩,或是聯群結黨留連街上,那一種成長方式才合乎倫理和羅輯?
亞裔社群敏感時期
筆者讀完這一篇新聞稿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是這位記者有意圖目的刻意拿邱顯豪這位亞裔少年來大做新聞,因為目前對於亞裔少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刻,在四月 十六日發生在弗吉尼亞州的恐怖校園鎗擊案,兇手為韓籍亞裔人士,據新聞稱兇手長期處於壓力下,導至精神出現問題所至。奧市日報記者筆下似乎有弦外之音,似 乎想警示亞裔需注意孩子之成長問題。陳女士告訴筆者奧市日報記者在四月二十日採訪,短短兩天內推出這篇文章,教人怎會相信這名記者的意圖?筆者跟陳女士認 識,亦欣賞過邱顯豪在中華學校演出功夫項目,看見他十分滿足於演出成功,更能為台下觀眾帶來一些娛樂享受。
讀者可於奧市日報網頁查看這篇原文報導,看看是否亦有跟筆者一樣的感覺。〈http://www.orlandosentinel.com/community/news/winterpark/orl-growup07apr22,0,6589657.story〉,更歡迎身為華裔父母親的您們,發表一下對該報章的回應。
亞裔家庭大都鼓勵子女們課餘補習或修習藝術,目的只為望子成龍。較諸許多美裔家庭任由子女們自由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據統計顯示亞裔入讀專上學院和大學比例較其他族裔為多,究其原因是亞裔重視家庭教育,從小便培養子女們學習精神。
筆者外傳
筆者少年時代因為家庭經濟環境情況下,並沒有課餘藝術進修,唯只補習功課一項。中學時代音樂並沒有讓我產生興趣,甚至對五線譜與音符恐懼,直至廿多歲出來
社會工作,方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從那時開始學習音樂與樂器,每天面對繁忙的設計工作十小時以外,還花上兩小時來練習樂器,和每星期兩次樂團綵排,一直
維持至移民至美國。自問沒有音樂天才,需要後天非常努力,某時總會希望若父母能早十年前便送自己往學習音樂,可能已能在音樂藝術方面有更好的成就。筆者於
1989年開始學習薩克斯風,曾經為香港童軍總會銀樂隊、香港交響管樂團、香港愛樂交響管樂團及香港比士樂爵士樂團活躍成員之一。在1999年移居美國
後,曾參與奇士美市Osceola Center Jazz Band與Blue Notes Big
Band至2005年。目前因為工作繁忙關係,被迫暫且放下薩克斯風一會。
攝於第一東方超市聖誔宣傳活動,筆者與來渡假的姨甥Arthur Tsui合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